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> 辩证施治> 正文

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证治初探

2012年01月20日 08:42中医药信息杂志
字号:T|T

  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(ARAS)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,它的发生、发展是一个渐进而又缓慢的过程,对其早期干预治疗以防止和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是非常重要的。迄今为止,现代医学对ARAS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,即使介入治疗也不能解决主要临床问题。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(As)方面所取得的疗效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认可,但笔者通过系统检索只发现2篇涉及ARAS领域的中医研究文献,可见其相关中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。笔者在跟从导师饶向荣临证过程中,总结了导师对ARAS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,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治疗,取得较好效果。现介绍如下。

1病因病机

1.1脾肾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发生的主要内因

  ARAS患者往往饮食不节,嗜好肥甘厚味。《素问·痹论》云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甘性缓,缓则脾气滞,脾气匮乏,不能运化水湿。水湿内停,导致气机升降失司,阳用不宣,阴霾四布,湿浊厥逆;脾主升清降浊失常,导致脂浊入脉中成痰浊,壅阻血脉,滞而为瘀,痰瘀阻滞血脉,遂成As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日:“味过于甘,心气喘满。”故见ARAS患者常伴心衰、突发肺水肿等情况。肾为先天之本,秉赋不足、后天失养、久病耗损或年老体衰均可导致肾精亏虚。人到中年,肾元渐亏,肾气渐衰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,血脉失于温煦,痰湿内聚,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;若肾阴亏虚,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,血脉失养;或虚火偏旺,灼津成痰,痰浊痹阻血脉,发为ARAS。肾主元气,而元气为~身诸气之根本,《医林改错》云:“元气既虚,必不能达于脉管,血管无气,必停留而瘀。”肾气虚无力驱邪外出,形成瘀血,可导致ARAS的缓慢进展。

1.2痰湿、瘀血是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产物

        《素问·举痛论》日:“百病生于气。”人到中年,气血渐虚,阴气自半。气为血帅,气行则血行,气虚则血运不畅,脉道不利,血脉失养,血液瘀滞;又阴虚虚火灼津,津亏液少,脉道干涩,无力营养血脉,阴虚阳亢,日久阴虚脉枯,引起缺血性肾脏病。元代朱丹溪在《丹溪心法》中提出“痰瘀同病”,痰浊内生,’易阻碍气机,气机不利则瘀血内生。脾阳不足,脾运失健,水谷精微化生异常,精微物质化生不足,津液相对过剩成湿,饮食中的糟粕、杂质混入营血化浊。血水同源,血脉不行,痰湿不能运化,痰凝气滞,痰郁化火,形成湿热、痰热。因此,《临证指南医案》指出:“初病湿热在经,久则瘀热入络。”

1.3多虚多瘀是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的主要病机

        气血互根互用,气血失常导致气滞血瘀,气血失和,不荣经脉,产生经脉瘀阻不通等。ARAS多由眩晕、消渴等失治而来,随着疾病的进展,出现靶器官损害,病理变化甚为复杂,特别是有肾损害的患者,随着疾病的进行性发展,肾功能不全的进行性加重,病机变化为虚实夹杂,其病在血脉,根在脏腑。虚为脾肾虚,实为水湿、湿热、湿浊、瘀血,疾病过程中多有“因虚致瘀”和“久病入络”的基本病机。

  各种病因引起气虚气滞,血脉凝涩成瘀,湿瘀阻滞气机,升降失常,痰饮流注血脉,着而不去,产生水湿、湿热、痰热、湿毒、瘀血等病邪,湿热痰浊瘀血互结,脉络闭阻,痰瘀梗阻,先痰后瘀,痰瘀胶结,血管堵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、狭窄甚至闭塞,而发生ARAS。后渐出现脾肾受损,脾。肾阳虚,阴寒内盛,痰浊易生;肾阴不足,肝失所养,多致肝阳上亢,肝郁不达而使气滞血瘀加重,产生的痰浊、血瘀、气滞和寒凝等进一步阻塞血脉。后期甚至脾。肾衰败而出现多种内生之邪交织的复杂病机变化,如水瘀互结、痰凝血瘀、瘀热内生、瘀毒阻脉等。

2辨治原则

  临床上ARAS患者往往表现复杂,属虚实夹杂之证。其正虚证型常见脾肾气虚、脾肾阳虚、脾肾衰败、气阴两虚、肝肾阴虚、阴阳两虚6型;邪实证型则常见湿热证、水湿证、湿浊证、痰湿证、血瘀证。但各证型之间常相互关联,相互转化,各证型互见,如湿热夹瘀、湿浊夹瘀、痰湿郁热等。中医治疗应针对 ARAS的主要发病机理,依据ARAS气血阴阳的失调情况、瘀血湿浊痰热邪气的多少、肾功能的好坏、肾动脉狭窄的情况,常分为脾肾气虚型、肝肾阴虚型、脾肾阳虚型、脾肾衰败型、气滞血瘀型、湿热互阻型、痰热互阻型、湿浊弥漫型等,采用补益肝脾肾、益气活血、清热利湿、利湿泄浊等治法。

3临床用药特点

  常用药物有生黄芪、太子参、党参、当归、川芎、赤白芍、车前、鸡血藤、大黄等,其中生黄芪、太子参或党参益气,充达气血生化之源;当归、赤芍活血养血;川芎行气;茯苓、白术、泽泻、车前利水渗湿泻浊。若呕吐者加藿香梗、紫苏梗、清半夏和黄芩;腹胀便秘者加枳实;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、生熟地黄、丹参;关节疼痛、四肢抽搐者加煅龙牡;咽干口燥、腰酸腿软选用南北沙参、女贞子、墨旱莲、生地黄等。针对慢性肾脏病久病正气不足为本,疾病过程中多有“因虚致瘀”和“久病入络”的基本病机,临床遵从《灵枢·终始》提出“阴阳俱不足,补阳则阴竭,泻阴则阳脱。如是者可将以甘药,不可饮以至剂”的理论,使用甘养通补之品,侧重于益气养血活血、利湿泻浊。

4典型病例

  患者,女,63岁。有过敏性哮喘史近50年,高血压病史16年,慢性泌尿系感染史13年。查体:BP 180/95mmHg,胸廓对称,双肺呼吸音清晰,未闻及干湿哕音。心率60次/min,心律齐,听诊第二心音亢进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。腹平软,无肌紧张,略有压痛,无反跳痛,肝脾肋下未触及,双肾区无叩击痛。腹部移动性浊音(一),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。全血细胞分析:红细胞3.08~1012/L,血红蛋白99g/L,余正常。尿常规(一)。生化:血肌酐138~'nol/L,血尿素氮5.7 mmol/L,尿酸438 p~nol/L总胆固醇7+l mmol几,三酰甘油1.9 mmol/L,余正常。头颅CT:左侧基底节区陈旧腔隙性梗死。颈动脉超声:双侧颈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形成。尿蛋白24 h定量4.8 mg。双肾超声:右肾8.4 cm~4.7 cm,实质1.2 cm;左肾9.8 cm~4.1 cm,实质1.4 cm。核素肾小球滤过率:左肾28.6 IIlL/min,右肾21.5 mL/min。核磁双肾动脉显像:①右肾动脉起始部局限性狭窄:②腹主动脉、腹腔干、肠系膜上动脉、左肾动脉、左侧骼总动脉管壁所见,考虑为动脉硬化所致;③左肾小囊肿。刻诊:胸闷憋气,动则喘甚,头晕头痛,偶有咳喘,痞满腹胀,时有反酸、烧心,纳呆眠差,小便短少,大便溏。辨证为气虚血瘀,湿浊内蕴。治以益气活血、利湿泻浊。处方:生黄芪25g、当归15 g,白芍20 g,黄芩15 g,鸡血藤15 g,车前30g、益母草12 g,党参20 g,赤芍、桃仁、红花各10 g,牛膝12 g,熟大黄9 g,代赭石15g、茯苓20 g,生龙牡各20 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守方30剂后,患者胸闷喘憋、水肿症状消失,头晕、头痛症状减轻。复查:血肌酐129 gmol/L,血尿素氮6.6 mmol/L。守方随证略加减。再诊时患者生活自理,无喘憋、水肿,偶有头晕。查:血肌酐91чm01/L,血尿素氮7.69 mmol/L,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.17 mmol/L,余正常。

5结语

        ARA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,临床上需加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治疗,以保护或恢复患者的肾功能,改善预后。从临床实际出发,明确ARAS的中医证候规律,进行缺血性肾脏病的中医药干预研究,提高缺血性。肾脏病的临床疗效,减轻现行西医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,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。
 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
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